8月1日,江西安福县羊狮慕镇文家村的彭彬带着依伊和依凡两个女儿顺利结束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行,返回家中。这支由父亲当“队长”、13岁姐姐做“宣传员”、11岁妹妹任“保管员”的特殊“长征小分队”,在过去20天里驾驶边三轮摩托车,沿着长征路线穿越7省,完成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红色研学。
谈及此次旅行的初衷,“队长”彭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比起课本上的文字,我更想让她们亲眼看看长征路上的山与水,听听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在他看来,长征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更是一部鲜活的人文地理教材,从江南丘陵到云贵高原,地理风貌的变迁里藏着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厚重。
为了让这支“小分队”的红色研学更有意义,出发前1个月,彭彬便带着女儿们紧锣密鼓地筹备:他负责准备物资、规划路线、搜集沿线红色景点资料,依伊主动承担起整理党史小故事的任务,依凡则认真清点每一件随身物品,像模像样地在笔记本上记下“队员分工表”。3人还一起观看长征主题纪录片,彭彬严肃地说:“我没把这当成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想让她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明白,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
7月8日,当彭彬顺利取得三轮摩托驾驶证后,这支特殊的“长征小分队”即刻往首站于都出发。一路上,酷热的天气、漫长的路程,都在考验着“小分队”的体力和意志。在崎岖的山路上,边三轮摩托车偶尔还会出现故障,彭彬顶着烈日维修时,依伊就给爸爸递工具,依凡则守着行李念叨“红军叔叔不怕难”给自己打气。
一路的艰辛换来的是满满收获。在于都,“小分队”踩着红军长征第一渡的浮桥,听老党员讲述“八子参军”的悲壮故事,依伊红着眼眶给妹妹讲解历史背景,依凡悄悄把故事记在笔记本上;在广东韶关,丹霞山的赤色岩壁与红军寨堡相映成趣,“宣传员”依伊对着景观牌给大家当起临时解说;在湖南通道转兵纪念馆,通过实景沙盘,孩子们了解到“通道转兵”如何为红军开辟生路,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智慧;在广西兴安,灵渠的千年流水与红军突破湘江的英雄事迹交织,让“小分队”的每个成员都明白了这片土地上“古今同脉”的家国情怀。
车轮碾过的痕迹会渐渐消失,但红色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彭彬欣慰地说:“这次旅行,对她们来说是一次成长,对我来说,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全媒体记者康美权)
来源:井冈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