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弘扬家教家风 创建文明家庭】四代同堂传“勤”字 家风如灯照未来——沈阳市特色文明家庭付百川家庭的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0:32:00    

在法库县和平乡,有这样一个家庭:四代人接力奉献,以勤劳作笔、担当为墨,在黑土地上书写着动人的文明篇章。付百川一家以“勤劳是金”的家风为指引,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关爱下一代等诸多领域发光发热,成为十里八村人人称赞的文明标杆。

付百川全家福。(资料图片)

老辈引领:

把根扎在泥土里,将心交给百姓家

付家的家风,始于付祥老人的言传身教。这位有着71年党龄的老教育工作者,退休后从未停下奉献的脚步。他潜心钻研农业技术,在和平乡建起第一栋日光温室,随后骑着自行车走遍8个村屯,手把手指导村民建棚、栽培,带动全乡发展大棚200多栋。那些年,他每年为法库电台撰写300至400篇科技稿件,坚持十余载,把农业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受聘为初中分流班授课时,他把果树嫁接、畜禽饲养等实用技术讲得生动透彻,让孩子们明白“一技在身,能建家乡”。

如今95岁的付祥,依旧保持着勤劳的习惯:读书看报、侍弄小菜园,骑自行车赶大集,用行动诠释着“勤劳等于健康,快乐等于长寿”。而付百川的母亲则用朴实的话语传承家风:“勤劳是根、节俭为本”“眼是懒汉、手是好汉”,这些老话像种子一样,在晚辈心中生根发芽。

在这样的熏陶下,付百川的妻子王淑华将勤劳刻进生活。上世纪80年代起,她跟着家里扣大棚、建温室,将卖菜攒下的钱一分分存入信用社供3个孩子上学,那些泛黄的存款回执单,如今成了教育后代“艰苦创业”的鲜活教材。即便不种大棚了,她每年仍打零工挣三四千元,用双手创造价值的信念从未改变。

中年接力:

用科技点亮乡野,以奉献守护童心

1953年出生的付百川是家风传承的中坚力量。从1983年到乡政府工作起,他坚持每天记日记、收集技术资料,35年从未间断,如今已整理归档10大类53盒资料,包含数万条信息,成了青年农民随查随用的“活字典”。“不管白天黑夜,不管田间地头,只要百姓需要,我决不耽误”,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乡亲的承诺。

2012年担任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付百川更是把关爱青少年和服务农民当成使命。他发挥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又与时俱进自学电脑技术,从建立“科技110”微信群、宣传板,到注册“红柳科技”微信公众号,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农业知识。为了让更多人进群,他用3天时间走访全乡养殖大户、种植户,邀请80多位青年农民入群,让微信群成了“致富信息站”。

他还自费打造科技宣传阵地:用自家房子建起农家书屋,乡文化站赞助800册图书,他再添200册,配上1500元购置的3个铁皮书柜,1000余册藏书成了村民的“充电站”;从2014年4月起,大门两侧的铁板宣传板每月更新两期,科普知识、三农政策、国内外大事应有尽有,至今已发表152期304版,成了村里的“移动宣传栏”。

在关工委工作的11年里,他直接帮助81名青年农民走上致富路,带动10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2022年,“法库县付百川‘五老’工作室”挂牌,这份认可背后是他“皓首跬步再扬帆”的坚守。

晚辈传承:

白衣执甲守家园,红色基因永流传

优良家风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付百川的儿子付红声、儿媳赵博是最好的证明。作为和平村的村医夫妇,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冲锋在前,扛起守护村民健康的重担。

日常工作中,赵博同样践行着奉献精神:每年开展卫生知识讲座,利用大集发放宣传材料五六百份,每月更新健康宣传板,为慢性病村民建档立卡、上门随访,免费量血压、测血糖每年达500多人次。她常说:“公婆教我们,要像老辈人对待土地一样,真心对待每一位村民。”

不仅如此,付家的红色传承从未中断。付百川作为法库县“五老”报告团成员,多年来深入学校、社区、村屯宣讲雷锋精神、抗疫精神、红色家风等,作报告38场,听众超6000人。他制作的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家风故事主题PPT课件在法库县首届“晒家风、传家训、讲家史”活动中获一等奖。在他的带动下,全家都成了红色故事的“宣讲员”,让红色基因在乡野间代代相传。

家风如灯:

不接一份礼,照亮万家门

付家有个坚持了11年的规矩:不接一份礼。哪怕是老母亲去世时,面对前来吊唁的乡亲,付百川也坚持不收礼,只因“母亲教我们,劳动赚来的钱花得踏实”。这份清正,让“勤劳是金”的家风更显纯粹。

如今,这个家庭收获了无数荣誉:付百川家被市档案局评为“家庭建档明星户”,被法库县关工委授予“老帮青、助发展、促振兴”典型示范牌匾;“法库县付百川‘五老’工作室”成为服务青年的标杆;他们全家四代七口人,人人争先进,事事创佳绩。先后获得省、市、县、乡多级多项奖励。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徐佳婷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