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互联中国公益行动|昆明牛恋小渔村:互联网浪潮中的乡村振兴样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9:20:00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在网络上掀起阵阵热潮,吸引着无数人奔赴云南。在这股浪潮中,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的小渔村小组如世外桃源般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5月22日上午,“互联中国公益行动”行进式学习团走进这里,探寻其发展密码。

走进牛恋小渔村,五彩斑斓的房屋错落有致,大片绚烂的紫色马鞭草花田与滇池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沿着蜿蜒的村道前行,一座红色的“村之桥”,宛如一条红色的丝带,蜿蜒穿梭于湖光山色之间,串联起了沿岸优美惬意的自然风光。桥横跨在水面上,格外醒目。

桥边,释槐鸟(红嘴蓝鹊)栖息在一棵高大的蓝桉树枝头。在爱情的语境里,“蓝桉已遇释槐鸟,不爱万物唯爱你”,蓝桉允许释槐鸟的停留,仿佛是在茫茫人海中,认定了唯一的爱人,将自己所有的温柔都给予对方,这种纯粹而坚定的爱情令人动容。

蓝桉与释槐鸟的浪漫故事还萦绕心间,离开浪漫爱情故事的“村之桥”,转角便邂逅氤氲着咖啡香的静谧小店——酵物Le Chouchou咖啡馆。这是一家宝藏面包咖啡馆,是一幢3层的小楼,装修很法式,藏于绿树光影间。一杯咖啡,将滇池的风与小渔村的故事细细研磨。

再往前走,独具匠心的螺蛳壳房屋令人眼前一亮。这是远古流传的传统技艺,加入螺蛳壳的土坯房冬暖夏凉且抗震性能加强。村民就地取材,将产自滇池畔的螺蛳吃完后,空壳镶与土坯拌匀作为墙面,不仅保留着浓郁的渔家风情,更成为承载乡村记忆的独特符号,成本低且绿色环保。

再往前走,穿过一片开阔的绿色大草坪,“酵物面包坊”的香味吸引了“行进式学习团”的团员们。面包坊门口,摆着烤好的各具特色的法式面包。据面包坊负责人户山介绍,他来自东北,曾在法国学习面包、甜点制作技艺,来到昆明牛恋小渔村游玩后,被远离都市喧嚣的氛围所吸引,便决定在此开店。面包坊开业后生意红火,购买面包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在这里点上一份现烤面包,搭配香浓咖啡,坐在后院滇池边树荫下,闻着花香静赏小渔村的美景,惬意非常。

曾经,小渔村村民以捕鱼和农业种植为生,村内环境卫生差。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实施村庄人居环境提升、雨污分流等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小渔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传统捕鱼捞虾,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互联网成为小渔村发展的强大引擎。政府主导开展电商运营培训,78名村民化身“乡村主播”,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将小渔村的美景、美食以及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如今,小渔村月均游客量达6万余人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2.2万元。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小渔村引入市场化模式,村集体与文旅公司联合成立合资平台公司,公开招聘“乡村CEO”进行管理。创新推行“房票制”,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入股村集体企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规划民宿和旅游业态,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推广。同时,小渔村借助线上预订平台和旅游类App,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活动预约等一站式服务,“渔乐圈”营地、水上帐篷酒店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据介绍,晋宁区还鼓励扶持当地群众经营渔家宴、特色小吃、渔家民宿等,吃、住、游、购功能一应俱全,实现了村在景中、景在村内的美好愿景。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小渔村游客如织。

牛恋小渔村从一个传统渔村,蝶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互联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它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开屏新闻记者 江洋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本文来自【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