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特别报道丨只此“新”绿 幸福溢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3:12:00    

如果为今日的新疆画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治理图,你会画什么?

8月初,塔里木河第26次生态输水第二阶段启动。在大西海子水库边缘,一片奇特的景观映入眼帘:一半是连绵起伏的沙海,一半是澄澈的湖泊。这“半是沙海半是湖泊”的画面,看似是沙漠与湖泊的较量,实则是人类治理沙海的生动见证。

大西海子水库是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生态输水的关键节点。河水从这里出发,一路蜿蜒,绵延至尾闾台特玛湖。这条输水走廊意义非凡,成功阻隔了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合拢的趋势。

“现在变化真大,塔河生态输水让我们老村的植被慢慢恢复了。”若羌县英苏村村民麦麦提・亚森望着塔里木河边的老英苏村旧址,感慨不已。他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一片绿洲,村民们就居住在塔里木河边。但到了60年代,塔河断流了,没办法,全村人只能搬迁。现在每年都进行生态输水,老村这里的环境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塔里木河自冰川发源,奔涌千里,最终消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20世纪70年代起,过度的开发与利用让塔里木河在下游断流近30年。2000年起,新疆启动生态输水工程,在每年春夏汛期,科学调度上游丰沛水量,补给干渴的下游。截至2024年,累计下泄生态水量102亿立方米,年均下泄量约4.08亿立方米,水头19次抵达尾闾台特玛湖。如今,塔里木河下游再次生机勃勃。这一沧桑巨变,都写进了摄影师王汉冰的镜头里。

王汉冰回忆道:“那时候塔里木河断流,胡杨也失去了生机。记得有一次拍摄赶上强沙尘暴,刮了一整天,沙子打在脸上生疼。放羊的老人扯着嗓子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风,羊都跑丢了。”

随着塔河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王汉冰镜头下的风景也变化着。“我亲眼见证了这里的风沙变得越来越少,大片的胡杨林重现生机。如今,我拍摄到的鸟类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恢复。”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让沙漠披绿,更催生出富民产业。

“刚进直播间的家人们,你们知道沙漠里的玫瑰花能变出多少种宝贝吗?” 于田县依纳克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如克牙木・吾加布拉举着手机正在直播,镜头里满是用沙漠玫瑰花生产的系列产品。

95后的如克牙木・吾加布拉毕业后选择回乡。在阿热勒乡万方村的依纳克合作社,她带领乡亲们将沙漠玫瑰深加工,开发出了70多种产品。从田间采摘的鲜花进入车间,经过蒸馏、发酵、萃取等工序,最终以高附加值产品的身份走进直播间,身价倍增。“合作社年销售额在300万到400万左右。”她算起账来眼里放光,“固定员工有42个,忙的时候还要请200到300个季节性工人,大家每月能挣2000到3000元。我们自己承包的3000亩地,种的全是咱于田本地的沙漠玫瑰。”

这些在戈壁滩上绽放的玫瑰,不仅是直播间里的“网红”,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奇迹的缩影。2024年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合龙,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牢牢锁住,成为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壮举。而2024年合龙时种下的10万株玫瑰,如今正迎着风沙舒展花瓣,为这道生态屏障增添了一抹亮色。

风沙渐歇的土地上,沙产业正焕发蓬勃生机。沙漠里的“宝贝”不再藏于荒野:玫瑰花酿成了酱、萃成了精油;大芸、中草药成了养生良方;开心果、香蕉、枇杷挂满枝头;连螃蟹、三文鱼、罗非鱼、龙虾也在沙漠边缘的水域里“安了家”。这些带着“沙字号”的特色产品,纷纷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不仅锁住了流沙,更让百姓的日子红火起来。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源于新疆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11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示范区和基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克拉玛依市以全域创建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同频共振;尼勒克县打造三文鱼“生态名片”,通过合作社模式让群众既拿工资又享股权,累计为609户分红730.8万元,稳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温宿县弘扬“柯柯牙精神”,以占比86%的经济林实践“以林养林”,128.1万亩林果年产量63.62万吨、产值达49.99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这些示范区和基地,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成效显著。”新疆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何静介绍,“它们探索出的‘两山’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新疆把生态账写成了民生账,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变成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日子!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一审:余飞

二审:丁茜

三审:肖亚丽 万祖艳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