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96岁抗战老兵叶发:13岁“小鬼”上前线打鬼子,弹片留在腿里70余载 | 烽火回声·青春对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7:07:00    

开栏语

站在历史的坐标前,我们如何凝望未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即将到来的9月3日,我们将共同纪念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胜利。

80年前,年轻的战士在硝烟中劈开必胜的信念;80年后,当时的少年已年近百岁,而新一代青年,正以平视世界的目光丈量复兴之路。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即日起,广州日报推出《烽火回声·青春对话》特别报道:“95后”“00后”记者对话老兵,回望抗战胜利的壮阔征程,解码镌刻在历史深处的精神密码。当年轻的记者握紧老兵布满皱纹却异常有力的手掌,聆听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在弹痕犹存中看见青春和热血。那些对过去的凝视和烽火中的青年选择,将成为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照亮未来的征途。

一件挂满勋章的军装、一沓有关军旅经历的材料,是东江纵队老战士叶发珍藏的宝贝。它们的背后,凝固着这位96岁抗战老兵的烽火记忆和铁血人生。

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他立过两大功。战争中,他因手部和腿部不幸中弹,落下七级残疾,弹片至今仍未取出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我们只能死中求生,紧跟共产党,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从不满13岁投身革命那天起,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叶发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杀敌。

三次申请加入游击队

走进叶发家中,客厅的一面墙上几乎挂满了老照片,其中不乏他身着戎装的照片。回望不满13岁时投身抗战的烽火岁月,坐在桌旁的叶老脊背笔挺,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讲述。

1929年,叶发出生于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村一个贫苦家庭。1938年10月11日,侵华日军炮轰虎门、大亚湾,轰炸广九铁路沿线及石龙、莞城等地,配合其陆军于次日凌晨从大亚湾登陆。日军抵达东莞后烧杀抢掠,村里家家户户逃难,贫苦百姓无以为生,多人饿死。

“日本人来了,我母亲被打死了,我要报仇!”目睹母亲被残忍杀害,11岁的叶发悲愤不已。国仇家恨由此深深地铭刻在他心中。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深入叶发所在的村庄宣传抗日。不满13岁的叶发缠着老乡将他引荐到游击队。

第一次,队长卢克华见叶发还没枪高,“皮黄骨瘦,年纪太小了”,拒绝了他;第二次,叶发想着要生存,没有出路了,只有再找卢克华,还是被对方拒绝;第三次,叶发直言“什么苦我都愿意吃,我就是要跟着共产党打日本人”……小小少年的坚决打动了卢克华。

年轻时的叶发

叶发如愿留在了部队,成为一名步兵。因为年纪小,他就跟着卢克华当“小鬼”。“那时候大队长叫我去通信,我就在战场上跑来跑去,敌人的枪开火,子弹在上方飞来飞去。”叶发说,“送信、传达消息,(我)什么都做,自己单独走夜路也不怕。”

“战争比电影里演的更残酷,缺吃缺穿缺武器不足为奇,短胳膊少腿也是常态。”叶发感慨道,“敌我力量悬殊,游击队常常夜里行军,翻山越岭,一晚上要走几十里山路。”潮湿的环境让战士都长了湿疹,更难受的是瞌睡,负重前行的战友们常常因为困乏跌落山涧。

休整时,战士们深入各家各户宣传抗日。“老百姓对我们非常好,经常帮我们掩护身份,有时还送来芋头、番薯、南瓜。”叶发记得,“行军期间,没有吃的就在山头挖土茯苓,挖到嫩的削来吃,有时去摘山上的果子吃,没有草鞋就自己做。实在没东西吃了,就到河边捧口水喝继续行军。”

叶发家里墙上挂着不同时期的照片

含泪挖出武器继续战斗

在武器短缺的情况下,怎样跟日军作斗争?

叶发回忆说,很长时间里,他所在的队伍里都不能实现人手一枪。即便是先遣队,一个连也只有几十支枪,一支机枪只配发二三十发子弹。

“普通士兵子弹更少,子弹袋从来没满过,最多10发。一般步枪配发3到5发子弹,手枪5到8发子弹。”为了迷惑敌人,战士们把毛竹削成枪的形状,用杂草缠上,装成枪的样子,弹夹则用废弃子弹、竹、木填充。

“装备匮乏,自然不能跟敌人硬拼。”叶发记得,遭遇敌人时,游击队都是占据山头,拼命调动对方,“跑完还要把来路抚平,防止敌人沿线索追上”,等敌人疲惫不堪了才打。

叶发

1944年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为了打击和钳制日军,开始对敌侵占的城镇和交通线展开攻击。是年5月8日拂晓,驻东莞樟木头的日军出动四五百人偷袭驻梅塘乡龙见田村的东江纵队领导机关和第三大队。

第三大队独立中队于马山头与日军展开激战,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掩护纵队领导机关安全转移。“当时,有的战友壮烈牺牲,有的光荣负伤。”叶发说,“泥沙掩盖了战友的身体和武器,机枪甚至不能开火。”危急时刻,叶发含泪和战友们从泥沙下挖出武器,一面排除故障,一面用手榴弹再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东江纵队增援力量展开反击战,战斗持续至黄昏,日军狼狈逃窜。

这次战斗后不久,叶发所在的队伍成为东江纵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一分子。先遣队挺进北江,负责侦察日军,伺机在北江地区开展游击战。

提及印象深刻的一次战斗,叶发说,1944年9月初,先遣队查明日军104团主力已沿清四公路向西江进发,部分留在清远城。9月9日晚,先遣队趁机渡过北江,和其他几支队伍攻打清远,歼灭日军警戒分队。拂晓前,日军全部出撤出清远城。

“我们发动了英德、佛冈等地的群众,群众没饭吃,我们就开了日本人的粮食仓库,派了几万斤用来喂马的麦子给群众。”叶发记得,当年9月10日,先遣队在城内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希望大家加入进来,拿起武器,跟着共产党,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老兵叶发获得独立自由奖章等证书

弹片“长”在腿里70余载

1945年春,叶发跟随部队在罗浮山一带活动,多次往返罗浮山至从化传递情报。“戴着草帽、穿着草鞋,一副当地老百姓的打扮,把情报放在竹筒里,用泥巴封好。”16岁的少年独自一人送情报,从博罗到从化,一般要走两天两夜,遇到紧急秘密情报,要走得更快,“穿山越岭太难受时,用水洗把脸就走,不敢停顿。”

尽管有时一惊三险,但叶发从未泄露过情报,圆满完成了传递任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奉命北撤,转战华东和中原战场。本来在北撤名单上的叶发途中被留下,隐藏身份继续战斗。1947年,叶发被任命为警卫排排长并光荣入党,次年提拔为中队长。

1948年12月初,叶发所在的东江第三支队400多人连夜回团部集中,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广东新丰新任伪县长张汉良。伏击战打响,短兵相接,扔完手榴弹、打光子弹的叶发被敌军机枪打中手部和腿部。作为先遣突击队成员,叶发负伤仍继续冲锋。最后战斗胜利了,他因此落下七级伤残。

叶发受伤的膝盖

“这里的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叶发撩起裤管,指了指陪伴了自己70多年的伤痕。“没什么大问题,就是刮风下雨的话会痛。比起牺牲的同志,我这是小事,微不足道。”

在他看来,“(战争年代)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准备牺牲,没有牺牲是不可能的。牺牲的同志千千万万,有这么多人的牺牲才有今天的幸福。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要懂得和平是来之不易的。”

新中国成立后,叶发接受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搬去哪里”,先后在佛山、珠海、中山、广州等地工作,于1985年离休后定居广州。离休后,叶发仍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后辈树立良好榜样。

抗战老兵叶发展示出部分证件证书

“光明已来临,今天我们是民族解放的战士,明天啊是新中国的主人……”采访期间,叶发哼唱起曾经唱过无数遍的《东江纵队之歌》。

“你看,我们做到了!”说这话时,他的眼里闪着光。

监制/许芳、柳剑能、林朝晖、陈韶航策划/毕征、龙成满、申卉统筹/申卉、林传凌、高凯珅、徐锦昆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羊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记者手记/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成玉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文宇设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蒋秋平、何沅恒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传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