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纳入国家改革部署。近年来,湖南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取得良好成效,部分地区已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可提供常态化讲座、个案咨询、家校沟通、入户指导等多层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但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存在短板,指导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服务模式单一,应整合多元资源、激活多方参与、用好数智技术,让家庭教育在乡村真正“活起来、热起来、实起来”。
激发内生动力,构建以家长为主体的农村家庭教育治理机制。家庭教育政策能否长效运行,关键在于内在参与的深度。与其“教”家长,不如“唤醒”家长。可从三个层面推进农村家庭教育共建共育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家长议事+教育合伙人”机制。依托村组党建网格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设置“家庭教育议事角”,吸纳村干部、乡村教师、乡贤、心理咨询师等组建“教育合伙人”团队,形成村民参与、专业引导、共议共治的协商平台。二是常态化开展“家长议事夜谈”。利用“屋场夜话”等固定活动时间开展“家庭教育夜谈”,围绕学业压力、亲子沟通、手机管理等现实议题,由家长轮值主持、合伙人协同回应,让问题在对话中被发现、解决方案在交流中生成。三是推行“家长积分制”。将家庭教育成效纳入乡风文明考评体系,通过建立家长参与教育培训、议事协商等行为的量化赋分,将其与评优评先以及荣誉表彰挂钩,有效激发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内生动力,使科学育儿、以德化人实践成为推动乡村善治的重要力量。
讲好身边故事,培育接地气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城市话语体系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于农村场域时,往往出现“悬浮化”问题,需要挖掘培养“土专家”。
一是由村委牵头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员推荐计划”。组织村民投票推荐,从返乡教师、村医村干、退休干部等乡土人才中评选建立村级家庭教育指导员队伍,同时引入县妇联、教育局等部门资源,设置“理论学习+情境演练+案例教学”课程包,对入选者开展培训,提升其实操能力。二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设立“家风讲习角”。开设“家教主题讲堂”,围绕常见育儿难题、邻里教养冲突等问题组织讲述与讨论,鼓励村民轮流上台讲家风故事、分享教育经验。三是将优秀家教家风融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组织指导员与村“两委”深度挖掘、系统梳理本土优良家教家风案例,录入村志家谱,建设家风榜样库,并形成“季度评比、年度表彰”工作规范。
强化功能集成,夯实村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枢纽。村级家庭教育服务普遍存在“场所不定、力量不足、机制不活”三大短板。鉴于此,应盘活农村现有公共空间,按“五个一”打造实体化家庭教育指导站:一个固定场所、一套标识系统、一组功能分区(咨询区、活动区、阅读区)、一套管理制度、一支服务队伍。为使指导站高效运行,应落实“三结合”策略。
一是固定服务与流动服务结合。既在指导站设立固定的“站长接待日”提供咨询,又组织服务队定期开展“家教服务进家门”的流动服务。二是线上指导与线下活动结合。开设涵盖育儿技巧、心理调适的“云端微课堂”,通过短视频、音频课等形式推送定制化内容,如青春期沟通技巧、专注力训练等;常态化组织主题亲子阅读、情绪管理实景演练、家庭契约制定、益智游戏等线下互动活动,并配套设计家务协作打卡、社区公益服务等亲子实践任务。三是专业驻点与入户指导结合。依托县乡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资源,设立“家庭教育驻村专家岗”,依托“一村一顾问”或“片区包联”机制,选派具备心理、教育、社会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员常驻服务站,开展“定点服务、入户干预、能力培育”行动,让家庭教育指导从“活动式输送”转向“驻点式深耕”。
拓展智能应用,让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加精准。针对农村家长外出务工较多、传统线下服务覆盖难等问题,应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全天候可触达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在村级家庭教育指导站部署智能触控一体机,并同步在村民手机端嵌入“家教AI助手”,即时解答育儿难题;针对孩子不同发展阶段,推送国家或本地平台开发的教育微课,方便家长茶余饭后学习。二是在经授权、严格保护隐私前提下,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支持系统,整合家长端记录的亲子互动数据和学校提供的德育评价等关键信息,生成家庭养育能力与儿童发展状况的“双画像”,实时识别并预警家庭教育风险点。基于预警数据,向村级“指导小组”推送重点家庭名单,并为家长生成具体可行的“每周一行动”微建议;村级服务团队据此开展精准入户辅导,最终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农村地区的随时响应、精准到户。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人事处(教师发展工作部)处长,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村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三孩政策下农村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23ZDB04)阶段性成果】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