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静
暑期高铁亲子游出行即将迎来高峰,关于是否应该给带娃出行设立“儿童车厢”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甚至有“熊孩子”“建议设置禁童区”等不友好声音出现。
站在儿童及带娃出行客群的权益角度,如果“儿童车厢”指的是带有适幼化座椅、卫生间,车厢卡通化设计、防磕碰全软包装等的“儿童友好车厢”,是高铁建设儿童友好出行的软硬件服务再升级的话,值得称赞,相信有条件的家长也会乐意为该项服务买单。但如果只是为了对娃娃们进行“闭麦”、噪声隔离,这样的车厢则应慎重考量其必要性。
儿童在车厢中的噪声问题,涉及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民必须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如果公民破坏公共秩序,则相关的执法部门有权进行相应的处理。二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三条也明确规定了“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未满八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行为由监护人负责,出现的任何后果由监护人承担。
在这两条原则构成的总体框架下,应避免将儿童标签化为“麻烦制造者”,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抓手。儿童行为管理失效的核心,在于责任链断裂。2023年铁路客运投诉数据显示,儿童吵闹类投诉占比72%,其中87%伴随着家长不作为。奔跑、打闹、大声喧哗等主动破坏列车车厢公共秩序的行为,均应找到其责任人,乘务人员有权也有义务要求监护人约束孩子。如果监护人拒绝约束,乘务人员与乘警有权进行更高一级处理。而对于婴儿这种行为不可控的群体,其哭闹属于被动影响公共秩序。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处理这类问题,一方面必须建立一支懂法且有效执法的乘务队伍,提高他们对尺度的把握以及依法处理扰乱秩序的能力;另一方面,与其耗费巨资改造车厢,不如建立“监护人铁路乘车信用档案”,对屡教不改、屡起纠纷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购票限制。以“儿童车厢”将带娃客群与其他乘客简单“隔离”,实际上是一种重心偏转、也吃力不讨好的举措。
从实际运营来看,“儿童车厢”也面临诸多问题。由于带娃客群乘车存在时空不均衡性,时间上的高峰低谷、线路的热门冷门等因素,让铁路运营部门很难估算具体规模,甚至可能出现前一客运段人满为患、后一段无人问津的情况,此时固定车厢配置大概率会导致运力浪费或不足。此外,不同年龄段儿童、不同性格儿童也有不同的行为模式,集中管理可能加剧儿童追逐打闹风险,也给缺乏专业幼教培训的乘务员的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对于“带娃出行”难题,前一阵子各地取得不错反响的“遛娃车厢”试点,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所谓“遛娃车厢”,指的是一些列车尝试在餐车等利用率不高的车厢中,临时划分、改造成游乐区、绘本角等面向儿童的服务区域。这种方式的调整,灵活性显著提高,对实际高铁运力影响也比较有限,既体现了高铁运营服务精细化、多元化与包容性发展,也凸显了服务行业所应追求、带给消费者的暖心体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笔者认为,长远来看,在适老化逐步铺开的同时,适幼化不能原地踏步。高铁车厢的适幼化升级不能停留在简单隔离上,应该参考“遛娃车厢”的服务精神进行深度改造。铁路部门也应创新服务供给,打造更具综合能力的队伍。对于铁路这种相对特殊的公共空间,治理尤其需要智慧而非割裂。期待这个暑期的高铁上,多些家长的管教声、少些孩子的吵闹声,多些乘务员的引导声、少些乘客的抱怨声,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好、包容的暑期旅途。(作者是广州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