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会散去,蓝天会回归,一切都会归于平静。但沙尘可散,警醒不可散。要迎来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让“银川蓝”“贺兰晴”常伴身边,还需我们不懈努力、久久为功。
最近的沙尘天真是有点多。
5月7日下午,宁夏气象台再次发布大风黄色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预计8日白天,全区有5~6级偏北风,阵风8~10级,并伴有扬沙或沙尘暴天气(能见度0.5~5千米)。
不知道这是今年第几次预警了。印象中,自4月入春以来,类似的沙尘天气就时常光顾,久违的黄沙遮天蔽日,天地一片混沌之色,微信朋友圈里难见蓝天白云,“五一”假期来宁旅游的人也着实“吃了一把土”。不只宁夏,过去一个多月来,一场场沙尘暴席卷中国南北。从新疆到四川,从内蒙古到湖南,黄沙漫天的景象频繁登上热搜。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沙尘暴预警,多地PM_10浓度突破警戒值,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一度“爆表”。甚至远在南方的广州、海南,都在今春遭受到了沙尘之害。
虽说宁夏人对于每年遭遇几次沙尘天气已见怪不怪,但今年这种天气造访的频率实在是高了些。有专家分析,沙尘天气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境内外充足的沙源;二是蒙古气旋活跃,风力增强;三是气候变暖造成大气环流经向度增大,冷空气活动频繁。总结来看,沙尘多属于事出有因,但万事有外因影响亦有内因“作怪”,反复而至的沙尘天无异于再次敲响了警钟——“蓝天保卫战”依然任重道远,还需久久为功。
不得不说,近些年,宁夏在生态治理领域成效卓著。从固原清水河由污水横流变为水清岸绿,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从贺兰山下废弃矿坑变身运动休闲公园,到全区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9年超80%;从珍稀鸟类翩然而归,雪豹等珍稀物种再现,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动旅游热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塞上江南”这片土地得到了生动注解,“贺兰晴雪”“六盘烟雨”等新景观的重现更是有目共睹。就连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都在今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分享了宁夏生态蝶变的故事。
但,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有成效了,就觉得差不多了,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更不能因为发展大环境的需要,就盲目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放任“短视眼”“红眼病”的再次出现,全然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掉以轻心,各种生态痼疾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倘若高挂免战牌,它们甚至会变本加厉。就像沙尘暴,经过多年防沙治沙努力已经式微,但从全国来看,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有2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也有16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稍有懈怠,势必产生令人措手不及的后果,也远会带来比今天这般肆虐更让人忧心的结果。
当然,沙尘会散去,蓝天会回归,一切都会归于平静。但沙尘可散,警醒不可散。要迎来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让“银川蓝”“贺兰晴”常伴身边,还需我们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沙尘暴不是生活的谈资,而是渗入环境治理的沙子;也不是手到病除的小病灶,而是关涉艰辛而恒久的治理难题。无论植树造林还是遏制水土流失,无论生态修复还是治理土地盐碱化,都需再加把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如此,“塞上江南”的美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严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