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支工作队带活一条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08:12:00    

工作队队员正在清洗收割机。受访者供图

里午村的稻田。 陈玮琪 摄

在罗定市生江镇里午村,一支由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农业机械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互助工作队(下称“农机互助工作队”),正悄然改变着这个传统农业村的农业发展面貌。

这支工作队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田间地头的劳动者。他们开着收割机、操作碾米机,不仅帮村民省了钱、卖了粮,更让村集体年收入三年增长超2倍。他们用实际行动助力集体经济增长,成为乡村振兴中一股踏实而温暖的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盘活村集体经济“一盘棋”

2021年,里午村还在为如何增加村集体年收入发愁。村党支部书记陈志德回忆,此前村里尝试过果场、养猪等,收益虽有但始终有限。“我们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从农业本身找出路,同时瞄准村民需求。”在一次村委支部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购买收割机开展服务,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

但请外人开机,成本高、收益低,不如村干部自己上。就这样,7名村“两委”干部组成农机互助工作队,陈志德带头学开收割机。“农机机械这类学习对我来说不算困难。”他笑着说。

2022年,村里凑出11万元,加上政府补贴3.2万元,买回第一台收割机。每到收割季,干部们轮班下田,一人干两三个小时,后勤保障也自己解决。据悉,农机互助工作队收费每亩100元,比市场价低二三十元,村民纷纷叫好:“相当好,也非常方便。”

渐渐地,村里又添置了第二台收割机、一台碾米机,还建起了碾米厂。如今,里午村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21年的12.5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3.8万元。“最关键是抓准了群众最需要的服务。”陈志德说。

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58岁的村民英姐家种了十二三亩水稻,她是农机互助工作队的“老客户”。“他们收费低,还在村里,方便又便宜。”更让她满意的是,“村干部收割更仔细,稻谷损耗小很多。”她听说村里还帮农户卖稻谷,直夸这是“非常好的举措”。

原来,里午村不仅提供收割、碾米服务,还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把滞销优质大米卖出去。里午村乡亲廖总所在的企业就是其中之一。“村里的米卖不出去,农民没有收入,非常不容易。”他分享道,每一两个月,公司就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里的大米,每次5000斤左右,用作食堂和员工福利。“质量不错,服务也好,合作好几年了。”

里午村的碾米厂也为村民服务,收费仅为5元/百斤,低于市场价,几乎不赚钱,但村民再也不需要外运加工,省时省力更省钱。此外,碾米厂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公益岗位,聘请一名困难群众负责日常运营。

如今,里午村的农机互助工作队,不仅让农田有人耕、粮食有人收,更让大米有销路、村民有收入、集体有积累,真正把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乡村建设再加速

里午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复杂,却需要极强的凝聚力和奉献精神。

“身为村干部,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模式,而是村里叔伯婶嫂的‘服务员’。”陈志德这样定义村干部的工作。罗定市出台的绩效考核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村集体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可提取5%—15%奖励干部。

更重要的是,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中建设也跟着提速。今年,村里投入路灯维修和更新的资金预计超过8万元,水利清淤等民生项目近五年已累计投入20万元。村里还计划拓展旋耕服务,继续挖掘为农服务项目。

■记者手记

服务为本惠民生

罗定市生江镇里午村农机互助工作队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得益于坚持党建引领,村党组织带头,村“两委”干部全员参与,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操作农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实干团队,真正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自己的责任。

其次,该模式精准抓住了村民的实际需求。通过提供低于市场价的收割、碾米等服务,不仅减轻农户负担,也增强村集体经济的服务属性和公益色彩。同时,农机互助工作队拓展稻米销售环节,对接大湾区企业以较高价格收购农户稻谷,有效解决“卖粮难”问题。

在资源整合方面,里午村善于盘活闲置资产,将旧办公楼、闲置土地转化为碾米厂等经营性场所,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同时,政府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也为农机互助工作队的启动和持续运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激励机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后,按比例奖励村干部,有力增强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收入增长的同时,村内公益事业的投入也有所增加,如路灯安装等,形成了良性循环。

最终,这种以服务为本、因地制宜、多方协力的模式,不仅实现了里午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三年增长超两倍的显著成效,也为类似村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而归根结底,生江镇农机互助工作队的成功,是党建强、服务实、机制活、人心齐的结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