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土生金 富民有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8:19:00    

村民穿梭于竹林间,变身“绿金产业工人”。

盛夏时节,佛冈县龙山镇麻竹笋迎来丰收。

盛夏时节,佛冈县龙山镇2000多亩麻竹林迎来丰收。这片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坡丘陵,以麻竹笋为突破口,凭借政策赋能、模式创新、品牌突围三大核心策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让小小麻竹笋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向绿而生▷▶ 荒坡上长出“黄金产业”

龙山镇独特的丘陵地貌与湿润气候,为麻竹笋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2014年,门楼富村以6亩试验田为起点,探索“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迈出产业振兴第一步。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村集体通过逐户走访协商,完成2000亩荒山流转,统一规划建设麻竹笋种植基地。经过十年深耕,这一模式成功辐射周边10余个自然村,形成“核心引领、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今,门楼富村麻竹笋迎来丰产期,年产鲜笋突破300万公斤,创造年产值800万元。从化围村村民通过参与麻竹笋种植,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较传统种植收益提升3倍。

每到6—9月采收季,50余名村民穿梭于竹林间,日均收入达200元,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昔日“靠天吃饭”的农民,变身“绿金产业工人”。

政策筑基▷▶ 小竹笋撬动大产业

龙山镇立足产业发展规律,分阶段实施精准扶持政策。

早期,通过组织农户外出考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引导村民扩大种植规模,并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019年,麻竹笋产业被列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后,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在资金支持方面,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笋农贷”,为60余户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技术保障上,与广东省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户超500人次,推广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有效提升麻竹笋产量与品质。

模式突围▷▶ 合作社织就共富网

为破解分散经营难题,门楼富村合作社创新推行“五统一”运营模式成效显著。通过统一供种,引入优质麻竹品种,保障全镇种植标准一致;统一技术培训与田间管理,由专家团队提供全程指导,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统一品牌打造,注册“龙山麻竹笋”区域公用品牌,规范产品包装与标识;统一销售渠道,对接广州大型商超,承担全镇70%以上的鲜笋销售。

数据显示,合作社年均集中采购农资超200万元,成本降低15%;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路,线上销售额逐年递增。此外,合作社还建立收益共享机制,农户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可参与合作社利润分红,真正实现产业发展成果共享。

荒山披“绿甲”,山笋铸“金盾”。麻竹笋产业发展之路是党建引领、政策扶持与群众智慧的有机结合。未来,龙山镇计划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笋干、笋罐头等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麻竹笋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

文/图:罗沅琪 张嘉丽

本版统筹:贺欢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